本篇文章810字,读完约2分钟

中广网北京8月24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信息纵横》报道,李昌奎,29岁。 2009年5月之前,他只是云南巧家县的普通村民。 直到5月16日,他强奸了该村的19岁女性,残忍地杀害了她和3岁的弟弟。 前两年的案件,由于法院的持续判决,成为了备受社会瞩目的“李昌奎案”。

“刑法专家:李昌奎案改判死刑与“舆论审判”无关”

去年7月,一审、死刑8个月后,二审终审、死刑、缓刑2年。 从“死刑”到“死缓”,一字之差的两个判决书似乎为这位29岁的青年送上了“无死牌”。 截至2天前,8月22日晚9点20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复审: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刑法专家:李昌奎案改判死刑与“舆论审判”无关”

“5.16”的流血事件就此画上了句号。 但是,从过程到结果,“李昌奎事件”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问号。 坚持审判能维持司法权威吗? 最终的结果是否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事件的迅速发展可能依然是个问号。 中国之声记者采访了中国着名刑法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名誉一级教授高铭暄,以及中国刑事诉讼法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

“刑法专家:李昌奎案改判死刑与“舆论审判”无关”

如何评价热点一、李昌奎案再审判决?

两位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李昌奎强奸杀害女青年,杀害3岁无辜儿童,是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犯罪极为严重的罪犯。

铭暄:根据刑法,这种罪行应该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目前进行复审并判处死刑,符合法律规定,也符合广大民众的舆论。 我认为是正确的。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统一的。

“刑法专家:李昌奎案改判死刑与“舆论审判”无关”

热点二、中国现阶段的死刑政策有问题吗?

高暄认为,我国实行保存死刑、严格管理死刑、慎重适用的政策。 符合我国国情,顺应国际潮流,是完全正确的。

高铭暄:死刑毕竟是剥夺人的生命,是我们最严重的刑罚制度,是严格控制、慎重适用,只适用于极少数犯罪极为严重的罪犯。 云南高级法院判决缓刑死刑这种不当判决,我不能说我们的死刑政策有什么问题,但在案例分析中不太合适。 现在,我重新纠正了这个案件。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符合目前的死刑政策。

标题:“刑法专家:李昌奎案改判死刑与“舆论审判”无关”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