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2字,读完约3分钟
到目前为止,李海集团90%以上的生产任务都是由机器人完成的。工厂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461台/万名工业工人,分布在钣金、电机和机械加工车间,主要解决零件的装卸、搬运、包装和装箱问题。与进口机器人相比,国产机器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在李海集团购买的机器人中,60%是中国制造的。“故障”、“自动”和“手动”三速信号灯能立即显示生产车间的生产状态。除了生产车间,仓库也是自动化的,无人驾驶卡车用于优化运输路线和提高物流效率。最初,压缩机外壳生产线全部由工人制造。如今,机器人和机械臂站在生产线的两边。工作人员在数字化工厂的中央控制室实时监控每个生产车间。机器人的每道工序都有一个指定的位置,配有光电传感设备。如果产品被放置在设定的区域之外,光电信号会立即传输到机器人以停止它。在生产车间,人均操作设备数量已超过7台。机器人和工人被一道铁栅栏隔开了。机械臂将抛光的压缩机外壳放在传送带上,并将其传送给工人。短短几秒钟,“人机合作”就完成了。机器人值班并不意味着工人被解雇。工人在企业开办的电力学院接受培训,获得更高水平的技能,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工人机器人是目前的一个热点,有望形成一种趋势。
至少在机器人行业的供应方,这样的共识已经形成。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有530多家机器人企业,其中60多家是上市公司。
在需求方面,许多企业已经“提前采用”。
"数千平方米的车间里,机器人无处不在,几个工人正在逼近."近日,《国际金融新闻》记者来到上海李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海集团”),包括钣金、电机、机械加工等车间。90%以上的生产任务是由机器人完成的。
由于劳动力短缺,李海集团于2007年开始转型,首次在钣金车间引进了两个冲压机器人。在过去的八年里,李海集团的机器人团队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有137个机器人,无人车间的能力已经达到每年400万。
李海集团是机器人行业需求方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机器替代”之路。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18万台,其中约五分之一被中国企业购买。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将会工作,这是否意味着一些工业工人将会失业?
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资深成员默罗引用的最新研究报告,近几十年来,机器人的使用增加了17个国家的生产能力,但在机器人使用最多的国家,就业下降幅度可能不是最大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每万名工业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为20个,而韩国高达396个,世界平均水平为58个。在中国,我们应该注意机器人对人工就业的威胁,但不要妄下结论。
标题:机器人当工人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9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