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01字,读完约9分钟
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和《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启动智能制造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智能制造不仅是两个产业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也是产业互联网的切入点之一。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带来至少约3万亿美元的gdp增长。工业互联网应用后,企业效率将提高20%左右,成本可降低20%左右,节能减排可降低10%左右。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具有巨大的投资机会。
作为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热身,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启动智能制造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智能制造不仅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也是工业互联网的切入点之一。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至少带来约3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工业互联网应用后,企业效率将提高20%左右,成本可降低20%左右,节能减排可降低10%左右。
因此,在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正在回归、发展中国家的低端制造业具有突出优势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的把握已经明确——发展智能制造,这是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概念这两个产业深度融合背后的最大共同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制造2025》有望在近期出台,该规划将通过建设制造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强市、绿色发展和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实施。同时,智能制造的政策红利在于未来“1+x”规划体系的建立,如智能制造规划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集成规划。
规划:六个主要领域的试点行动
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涉及许多行业。聚焦智能制造试点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产业投资机会。
根据智能制造试点通知,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设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等六项关键行动将在不同类别中实施。可以发现,试点项目所针对的六个方向各有其针对性。
首先,针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更确切地说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根据通知要求,在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流程制造和以数字化车间为代表的离散制造中,选择了5个以上的试点示范项目。其中,在流程制造领域,我们将重点推进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等行业,并示范和推广使用智能工厂或数字矿山;在离散制造业领域,我们将重点推进机械、汽车、航空、航运、轻工、家电和电子信息等行业。
其次,以产品智能化为目标,体现在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设备和产品的中试示范中。也就是说,将芯片、传感器、仪器和软件系统等智能产品嵌入到智能设备中,使产品具有动态存储、感知和通信的能力,并能被跟踪、识别和定位。根据通知,在包括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和机器人(报价300024,咨询)在内的行业中,选择了10多个智能设备和产品的集成应用项目。
第三,鉴于制造业的新形式和新模式,它应该是智能的,这就是所谓的工业互联网方向。根据通知,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将进行试点示范。例如,在家用电器和汽车等与消费者相关的行业,将开展个性化定制试点;钢铁、食品和稀土等行业电子商务和产品信息可追溯性试点示范。
第四,以管理的智能化为目标。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智能能源管理智能化管理试点,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管理。
第五,针对服务的智能化。以在线监控、远程诊断和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试点示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肖鹏认为,服务的智能化不仅体现在如何高效、准确、及时地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并做出实时响应上,还体现在实现产品交付后的线上线下(o2o)服务和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上。在服务智能方面,两股力量走向相反的方向,一是传统制造企业继续拓展服务业务,二是互联网企业从消费互联网进入工业互联网。在上述三个方面选择了10多个试点示范项目。
21世纪宏观研究所认为,上述五个方面贯穿于制造业生产的整个周期;从横向看,它基本涵盖了中国制造业的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如果我们综合考虑,我们推荐与新格式和新模型相关的主要智能设备和部分面向服务的制造业。
对这两个行业持乐观态度,首先是基于政策考虑。国务院在3月25日的会议上提出的10个重点领域,如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类。此外,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与相关部门就重大智能制造项目进行示范。第二,基于这种可能性,中国在智能设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新业态、新模式的制造业符合“互联网+制造服务”的大趋势。
现状:只有10%的企业实现了高水平的智能制造
就中国智能制造的现状而言,中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尤其是在智能方面。与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起步晚了几十年。
据行业专家介绍,目前中国企业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只有约10%的大型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智能制造,90%的企业不成熟。根据苗伟在两会期间公布的数据,智能制造应用在R&D设计和生产线的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五年来,R&D应用的数字化工具和中国工业企业设计的普及率达到5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设备的比例达到30%,以上两个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每年增长4个百分点。
根据德勤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3年发布的第一份中国智能制造现状及前景报告(如表1所示),中国智能制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部分还处于研发阶段。只有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应用阶段;从智能制造的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贡献的智能制造收入不到10%,60%的企业贡献的智能制造利润不到10%。
然而,90%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程度较低的原因是智能升级的成本抑制了企业的需求,而融资渠道的缺乏影响最大。德勤的研究显示(见表2),在年收入低于5亿元的企业中,50%的企业在智能升级过程中使用自有资金,25%是政府补贴,而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各占11%。然而,对于收入规模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自有资金占67%,银行贷款占25%。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改造。
然而,低水平的智能制造意味着有必要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意味着后续发展的巨大潜力。21世纪宏观研究院发现,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在规划发展智能制造,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安徽、重庆、河南、辽宁、四川、青岛、北京、广东、黑龙江等省市。他们正在加紧准备,或建立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联盟,如机器人、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或发布具体的工业计划(见表3)。此外,上市公司如机器人和卜式股份(报价002698,咨询)也与科研机构如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机械科学总院与航天科技(报价000901,咨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23家国内知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智能制造试点的通知中,还提到将探索建立一个市场化运作的智能制造发展基金,该基金有望得到本地化能力较弱的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之前建立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先例。
突破:从机器人智能设备开始
一般来说,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制造设备、智能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服务。从表3不难发现,智能制造设备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突破点。在发达国家的制造和升级过程中,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设备是起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的转变也不例外。机器人不再只是简单地代替手工劳动,而是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帮助各行各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增效的现代化生产和管理。
一方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大国”的转变是一致的。在2013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后,中国在2014年继续摘得桂冠。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fr)的数据,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约5.6万台,增长54%,远高于全球27%的销售增长率。“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机器人产业政策。在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下,政策红利有望继续释放。
另一方面,90%尚未实现智能制造的中小企业将是机器人应用的潜在市场和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塑料橡胶等细分市场。然而,作为最大的制造国,中国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部分产品的产量已达到全球产能的50%以上。因此,自动化升级的需求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这一判断是基于中小企业在智能升级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对于用户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中小企业已经大大增加了/0/,可以重新设计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和服务流程,并根据终端灵活动态地调整方向,从而达到贴近客户需求和智能化生产的目的。
标题:“中国制造2025”风口:开启智能制造六大领域试点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