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49字,读完约7分钟

想要根据图恢复原来的样子,总是能展现出新的面孔

■修理旧胡同入口用以前流传的技术重新制作了青色水刷石,并按照以前流传的技术重新制作了铁质窗户格栅、木百叶窗、木窗户、木门等本版摄影记者张龙。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本报记者宋宁华

解放前的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今天的茂名北路120弄7号——

毛泽东是一生在上海生活最长的地方,1924年,这里的“弹指针”毛泽东走过了大半年。 在10个月的时间里,成立后的毛泽东在国共两地兼任了几个职务,为之后的革命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段时间也是杨开慧和孩子们和毛泽东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是他难得享受天伦之乐的温暖岁月。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经过近两年的修缮,从明天开始茂名路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将再次公开展出。 与毛泽东相关的重要文件将首次在大陆展出。

意外地发现图纸

记者来到茂名北路120,看到了典型的石库门建筑。 一进入胡同,青砖铺的“弹指”、破旧的百叶窗、精细的砖雕等,仿佛进入了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之家。 进入甲秀里,坐在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南朝北的老里建造住宅建筑,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从1924年2月到年末居住的地方。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经过年代的侵蚀,故居曾经破烂不堪,从年开始闭馆修缮。 如何“修成老样子”,最大限度地恢复甲秀里本来的样子? 茂名毛泽东故居副馆长朱润表示,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陈列馆相关人员幸运地在上海图书馆的“共同记忆”数据库中,找到了1960年建筑设计院乔舒亚绘制的甲秀里的复原设计图纸。 该图纸全部为手绘,共有12张,包括各房间的平面图、剖面图等。 另外,楠等建筑的详细情况、使用的材料等被详细描绘和记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有了这个意想不到的“宝贝”,故居的维修给老虎配上了翅膀,工匠们根据这个图纸,力图使用以前流传下来的材质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恢复建筑内外,再现原来的风貌。 我巷门口的头用以前传下来的技术重新做蓝色的水刷石,在大铁门外增设枪篱进行遮挡,按照以前传下来的技术重新做铁窗格子、木百叶窗、木窗户、木门等。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在毛泽东居住的卧室里,工作人员根据图纸上描绘的细节,当时板条格子的编织方式应该是60°,但现在是45°。 因此,翻修后,用以前流传下来的技术用心形杉木复原落纱格,重新制作木室板壁和上部板条格子,使编织立场恢复到当年的60°。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播下红色火种

1924年2月,甲秀里搬家了“外省人”。 在邻居们眼里,住在318日的这个年轻人总是早出晚归,他的真实身份不太清楚。

相关史料记载,1924年2月中旬,毛泽东第九次来到上海。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他一方面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兼组织部长,兼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执行委员、组织部秘书、文书科主任等职。 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毛泽东的大量具体实效的工作被称为“散播红色火种”。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在此期间,他首次暴露锋芒,被委以重任,积极争取国民党进步势力的支持,坚决反击国民党右派的破坏,成为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

展示大量史料

此次大修后,为收紧故居主题,增补文案的是毛泽东1924年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的相关展品,许多文件等首次在大陆展出。 包括毛泽东从事国民党党务的文件和来往信件的复印件、毛泽东的手迹和批准等,这些史料的原件都保存在台北国民党党史馆。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在此期间,毛泽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负责国民党改组后的老党员的重新登记。 由于国民党组织分崩离析等原因,开展这项事业并不容易。 展出的罗章龙回忆录《椿园载记》中记载,国民党老党员“不买账”,国民党老党员曾感谢上海执行部拍桌子,汪精卫将矛盾转移到组织部,暴怒而去。 毛泽东自愿寄送了登记表,请秘书仔细说明,非常感谢。 最后还是填了表。 其他国民党党员看到后纷纷协助登记,体现了毛泽东开展事业的执着和艺术。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记者在展览室看到,1924年3月最新展示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人员薪资手册(副本),“剧透”了当时的薪资水平,毛泽东的薪资当时不是120银元。 随着上海执行部内共产党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公开化,工资没有按时发放。 1924年11月17日,毛泽东、张廷濑等执行部14名工作人员联名致信孙中山,反映“经费8月起无法拍照,最近内部无人负责,一切基本停滞,要求派员办理。”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全家人都很和气

一进入故居门口,迎面看到的是一组塑像。 这是毛泽东一家在竹林小憩的情景,两岁的毛岸英承欢膝下,杨开慧抱着还在襁褓中的毛岸青,和和气气。 这种时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尤为罕见。 1924年端午节前后,杨开慧和妈妈带着两岁的岸英和刚出生的岸青来到上海。 当时,在甲秀里这座小楼里不仅住着毛泽东一家,还住着蔡和森、警予夫妇等,毛泽东一家住在一楼。 杨开慧除了做家务、整理毛泽东的稿子外,还在工人夜校上课,从事工运和妇女工作。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因此,这座故居不仅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最久的房子,也是最富有家庭生活气息的寓所。 故居里,记者看到当时在上海拍摄的《家族之福》,说是家族之福,但只有杨开慧和两个孩子。 原来,根据当时共产党的规定,重要领导人都不允许拍照,毛泽东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忍痛割爱。 1930年11月,杨开慧在长沙牺牲,只有29岁,这是她和孩子们唯一的照片,成为了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家族之福”。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为了寻找毛泽东和家人的记忆,静安区的相关人员找到了毛岸英遗孀刘思齐将军,刘思齐捐赠了毛岸英的部分遗物。 这次展出的是毛岸英学习朝鲜语时手写的韩语文字纸片。 他记录了古代哲学的纸片。 他采用的针线包、北京牌肥皂、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信封等。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机器秘书等也向故居捐赠了宝贵的实物。 比如1957年,机要秘书高智想和毛泽东一起访问苏联,但由于不能工作,回国后,毛泽东特意把自己的中山装送给了他。 有一次,毛泽东看到卫士田云毘在寒冷的日子里穿着单薄的衣服,马上把自己的羊毛裤子送给了他。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由于国共合作中诸多复杂的问题和日益严重的神经衰弱症,1924年底,毛泽东离开上海回到湖南。 他和上海分手已经31年了。

专家评论

逐渐成熟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重新诠释三民主义(以下称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扶助联俄、联共、农工的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毛泽东参加完这次大会后,同年2月回到上海,这次住在甲秀里,这是他第九次去上海。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这次来上海,毛泽东不仅参加了中共中央局的工作人员,也参加了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人员,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担任执行委员、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代理主任。 他从事巩固国共合作,推进国民革命。 为国民党改组、重新注册国民党员、建立国民党基层组织、黄埔军校招生等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别是对国民党右派的疯狂攻击,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尖锐庞杂的斗争面前,年轻的毛泽东渐渐成熟了。

“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沈建中(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

标题:“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明起开放 大量史料首次在大陆展出”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