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21字,读完约7分钟

方汉奇能熟练操作手机微信记者章成霞拍摄

中央广播电台6月12日消息(记者章成霞)据中国之声《信息纵横》报道,老师不仅是称呼,还包含敬意和传承。 Khan的名人在某个行业不仅有独特的特点,而且有着温厚的德性、广阔包容的感情,即使风吹雨打,也坚守着信念。 在市场强势奔跑的时代,老师们必须忍受寂寞,忍受诱惑,为后辈读书,拥有成为人类的灯。 中国之声发表了特别企划“老师”,向德行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和修理留下了痕迹。 今天将播出第6篇:《方汉奇:三尺讲台,一世书香》。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方汉奇,信息史学家。 1926年出生于北京。从1951年开始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从事信息史教育研究已有60多年。 着有《中国近代新闻史》、《中国信息传送史》等,成为国内信息学院最权威的信息史学教科书。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五月的早晨,人民大学校园的月季开得五颜六色。 90岁的方汉奇马上拍照,给远方的儿子发微信说:“今天早上的人大花园还是洋溢着春天的气氛。”

方汉奇说:“微信真好。 微信还不需要钱。 另外,还可以传递声音。 这是一群人大老师,这是一群方家亲戚,这是学生……

微信不仅熟练,方先生还是国内第一位读者,在微博上轻松收获了160多万粉丝。 他喜欢用来访者和照相机的自拍模式拍照,也不拒绝别人之间对wechat的关注。 他说年龄不是障碍,他对什么都感兴趣。 “马克思的话是,人类感兴趣的东西,我感兴趣。 信息运营商感兴趣的应该是所有人都感兴趣的。”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着名漫画家丁聪为方汉奇画的肖像

出于这样的好奇心,1950年,方汉奇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信息系,当阴差阳错来到上海信息图书馆工作时,面对浩如烟海的旧报纸,他读得多么有趣。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方汉奇说:“那又是富矿。 他有500多种报纸,“申报”“信息报”一应俱全。 花了多少时间也没怎么投入,这个工作很好,一整天都在看报纸。 我住在图书馆楼下的宿舍。 晚上楼上是报纸,钥匙在我手上。 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时间是自己的,星期天也可以使用。 ”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仔细研究了出版的78年的27000多件“申报”,方先生一生的眼球已经离不开信息史。 然后从北大教到人大,他成为了中国信息史学研究的开拓者,成为了受欢迎的一代名师。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方汉奇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系首届硕士研究生照片

一个学生讲了方先生的课,用八个字形容:满座感叹,惊为天人。 他可以说梁启超,信口开河,一边背诵千字政论,一边走来走去,去感兴趣的地方,身边有时没有人。 谈到历史人物和事情,他能讲与此相关的正史和野史,就像在说落语一样,经常忘记下课。 弟子王润泽教授说,很多史料在他脑海里,带来一点,围绕这一点的很多当时的逸闻、知名人物、彼此的关系、大事、小事,以及事物的相互关系,他都很清楚。 所以这是历史的大家。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方先生说,他只是站在一组哨子上,上课不好的老师应该打屁股,但老师不必对徒弟太聪明,徒弟不必比不上老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 学问不是你一个人能做的,让年轻人继续做。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为了这个班的出港,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每月制作10万张资料卡,最后全部捐赠给学校。

“卡片是图书馆的书名卡片。 上面有标题提示复印件。 然后,中间有你摘录的复印件。 摘录的复印件对你某方面的研究有帮助,所以注明其来源。 办卡实际上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方先生说。 “这个手段尽量介绍给年轻人。 ”。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方汉奇和学生们在一起

为了上这个班,他被迫吃了冷饭,住在旧书房里。 50多万字的《中国近代新闻史》,将前人的错误订正了200余个,是迄今为止引用最多的情报学专著。 之后,他组织了《中国信息事业通史》的编写,花了13年的时间。 《中国信息事业编年史》历时20多年。 这些都成为中国信息史研究最权威的教材。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在方先生看来,要成为好老师必须成为好学生。 必须学习。 学习的话看书。 读书会有一点感觉。 哪怕只是一点点冲动。 你想完成什么任务? 这个成果就这样一个一个实现。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在后学者眼中,默默站着的老师,让自己成为了中国情报史研究的“引路人”。

王润泽说:“像他这样基础性的研究,对我们的后来者来说,那完全是功德无量。 就像最初的地图一样,你没有地图。 你怎么知道重要的矿物在哪里,重要的河流在哪里,重要的城市在哪里的概念? ”。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岁月如水,校园里永远不缺青春的面孔。 90岁的老人,终于难逃岁月的侵袭,方先生每天吃八种药维持机体的运行,但岁月似乎从未让他真正“老”过,他依然眼球锐利,思路清晰。 他还在继续写日记。 不是纸笔,用电脑。 几个月后,他的第50名博士研究生将做报告。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方先生说:“历史上有很多偶然的东西。 (笑声)大周期的个体是无法左右的。 在这个大潮流中做好自己的工作,把握有利的机会,能做到就好了”。

方汉奇在书房拍摄记者章成霞

记者的手记

坐在方先生的书房里,就像陷入了书中的城堡一样。 10平方米左右空之间的四面墙上有书,从地板直接抵在天花板上,蔓延到过道上,只留下一张桌子工作,留下一个沙发用于待客。 打开书架上的书,后面藏着书。 原来如此,这是方先生特意设计的。 为了找书和拿书,他专门购买了梯子和望远镜。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方奇家的书房记者章成霞摄影

书城包围了方先生,但没有让他放弃对城外的好奇心。 我和方先生互相关注微信的时候,他的微信名字是英语“coco”,一听就知道是方先生儿子的宠物狗的名字。 由于过分失笑,90岁的先生之所以如此新潮,让人不禁感慨,他一生研究的也许不是其他的历史,而是信息史。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姜萍

关键词:先生方汉奇; 情报学家

说几句话

李道增,1930年出生于上海,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子孙。 师从知名建筑学家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在学校任教,担任清华建筑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中国剧场设计和研究行业,他是开山第一人,北京天桥剧场、中国儿童剧场等是代表作。 长达150万字的巨着《西洋戏剧剧场史》,成为国内首部跨越戏剧和建筑两个学科的学术专著。

“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郑敏,唯一健在的九叶派诗人。 1920年出生于北京,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后转入哲学系,期间受老师冯至的影响开始诗歌创作。

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雷达工程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 主持中国首个三坐标雷达的研制,第一部中低空雷达等世界先进雷达的研制,主持中国首个机载预警系统的研制。 年1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标题:“方汉奇:三尺讲台 一世书香”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