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9字,读完约3分钟

青铜猪形卣将在上博馆的一楼大厅展示,迎接猪年新春。

迎来旧历己亥的新年,上博馆第一次以生肖为主题,举办了“猪丰卍迎来新春”的新年特别展,博物馆研究员晚期青铜猪形卣(读作y )从即日起在一楼的大厅登场。 卣是盛酒器,造猪卣十分罕见,该文物是20世纪60年代从冶炼厂募集而得,近年来上博团队完成修复,是非常珍贵的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有只几千岁的“青铜猪” 难得一见”

这个猪卣高14.1厘米,口径9.1厘米,两个背对背的猪脖子是丰满的身体。 器盖在发现时有缺口。 口部不直立,与器体为同一弧形,由此推测器盖与器体卡合浑然一体。 猪脖子两耳朝上,鼻子朝下有点圆,有两个鼻孔,嘴窄,两端角歪。 腹下设有四只蹄子脚,蹄子端各向前。 脖子两侧放着如意头形桥的扣子,提梁也有缺口。 腹部装饰着美丽的云纹,画着巧妙光滑的羽状纹。 这个纹样结构在青铜器的装饰中不常见。 甘肃灵台白草坂1号墓出土的父亲丁角也装饰着这个纹样。 卣身两侧的纹饰大致对称,腹部下端的纹饰连接部装饰着蝉纹。

“上海博物馆有只几千岁的“青铜猪” 难得一见”

青铜卣是比较重要的商周青铜礼器,出土于规格比较高的墓葬中。 薄板作为器名常见于殷墟甲骨卜辞、西周金文及先秦文献,薄板为先秦酒器名,但青铜器上从未发现薄板这器物,即薄板没有自己的名字。 现在被称为“卣”的青铜器的定名,起源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但这个“卣”是否为先秦所称的卣,至今仍未得到证实,只是为了沿袭千年而约定俗成而已。

“上海博物馆有只几千岁的“青铜猪” 难得一见”

卣常见的形状为:铆接、鼓腹、下接轮足、颈部两侧有提梁,设盖,按按钮。 还有一个不太常见的鸟兽形单位。 这样的器物是否为单位还存在争议,但很多学者将其放入单位形状的器皿中。 乌鸦薄板是鸟兽形薄板中的主要形状,乌鸦薄板的形状接近椭圆形,通常在器体两侧有猫头鹰的形象,就像两只猫头鹰背对着一样。 盖子由两只猫头鹰首相合起来,四只也是猫头鹰脚和设计的。 鸟兽形单位的虎形单位数量极少,只发现了两个,但造型非常奇怪,虎呈雄踞状,前脚为一人。 猪卣的造型构造和鸱卣一样,都是在两猪首相的背上,至今为止只发现过这个例子。 因为这是罕见的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有只几千岁的“青铜猪” 难得一见”

除了猪卣之外,还有几件青铜器。 其形状主题的素材也是猪的形象。 1981年湖南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的商代晚期猪尊,装饰着圆眼睛深凹的圆形瞳孔,嘴细,尖牙尖长。 背部挺直,四肢刚健,臀部腹圆,腹后侧下部有显示性别特征的突起。 盖面上设有小的立鸟。 猪饰品有云雷纹,盖面、颈、腹部及臀部下部装饰有鳞片纹,是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中常见的装饰。 四肢部分装饰龙纹,前腱龙头朝上,长尾上卷,龙头和卷尾之间仍放小龙。 后腱龙头朝下,龙角为比较少见的分支状格式。 四蹄后面有个小乳突。 腹部前后横穿一对圆管,通过绳子和棍子抬起。 2000年山西侯马晋侯墓地113号墓也出土猪尊,猪体较大,吻部稍翘,嘴角长牙,双耳斜耸,背上有刚毛,尾巴卷曲。 猪背上有个圆嘴,有盖子,盖着圆形捕手。 器腹空,位于脖子和猪脖子之间。 盖子沿着有眼睛的雷纹绕了一圈,器腹两侧装饰着圆突的火纹,外面有一周的平凸变形兽纹。 另外,《欧洲收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中记录了春秋末期的青铜猪形器,器体上印有镂空空的蟠龙纹。

“上海博物馆有只几千岁的“青铜猪” 难得一见”

展览会持续到2月24日。 上博馆长杨志刚宣布,今后每年都会展示与农历新年对应的馆藏干支文化财产。 (张孜)

标题:“上海博物馆有只几千岁的“青铜猪” 难得一见”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