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13字,读完约2分钟
我忘了前几天在什么报纸上看到有人把崔琦叫做曲艺界的“杂家”,有点不像。 怎么样? “杂家”并不是说你什么都稀疏,什么都做不了,而是说你不会成为“家”。 “杂学家”博学多闻,多才多艺,不能随便留下这样的名字。 去年,崔琦送了我一本书,都是他写的段子,被称为《崔琦曲艺作品选》,其中有相声、快板、单弦、京韵、梅花、西河、乐亭、北京琴书、天津时调、说书、小品等 过去我也看过一点崔琦在《天津歌唱》和《曲艺》杂志上写的东西,不多,印象也不深。 这次集中来看,形式很齐全,文案不少,不仅多,而且“杂”。 前几天他又来天津,给我看了书的样子。 这次不是段子。 是复印件。 的名字叫《曲苑杂谈》。 文案都是关于曲艺的趣闻、趣闻、传说、典故、评论、杂感。 这次更“杂”了。 除了写作,他还会演奏琴弦,主持节目,至今还在北京开班教孩子们相声。 话说回来,崔琦这个“杂家”也是名副其实的。
有人说崔琦不老,有些事他也没赶上。 他怎么知道的? 其实只有一个字。 我很勤奋。 认真听、认真听、认真写、“问答之学”啊。 提问结束后必须记住。 20年前,我和王凤山在天津演“相似的人”。 第一天公演,第二天崔琦和王长友的儿子王惠林来家里看我,回来后崔琦在北京晚报上谈到“马三立‘扑盲子’”,证明他有心,手勤。 他的这些“闲谈”都是这样堆砌起来的,几十年如一日,不太容易,不容易。 他这本书写的都好,不能说都对,写就行了,应该鼓励一下。
这本书崔琦让我为他写《序》。 这对我来说是个难题,不是有架子,而是没有文化。 不要在舞台上说自己是“马大学问”。 相声。 我真的写不出序。 但是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天这么热,说几句吧。 不叫序也没关系。
《曲苑杂话》是崔琦出的第二本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这里我说了一句:不要骄傲。 必须继续努力,技艺无止境,要更上一层楼,一层不行就更上一层楼,九、八十一层楼——但是,千万不要忘了钥匙!
马三立
2000年8月6日
标题:“马三立:《曲苑杂谈》序”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