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5字,读完约4分钟
企业福利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幸福,那么目前中国企业的员工福利保障水平如何?这个指数是最有说服力的。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2014年中国大中城市企业员工福利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大中城市员工福利指数为66.5,福利保障处于基层中下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中城市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经超过90%,但商业补充保险的覆盖率还不到60%,因此迫切需要扩大保障范围和政策支持。
“员工福利”是指具有企业员工资格的人员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用于提高员工工作和个人生活质量、防范各种风险的所有间接经济奖励和保险产品。
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员工福利保障存在五个层次:低层次、低层次、基本层次、较完善层次和完善层次。66.5,是2014年中国大中城市的员工福利指数。它处于评级基准的第三级,总指数最高为100。
66.5这个“平均值”是否掩盖了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或者用数据说话。就行业而言,“金融/银行/保险”行业的雇员福利保护指数最高,为68.1;“消费零售/贸易/运输和物流”和“管理咨询/教育和科研/中介服务”两个行业排名也很高,分别为67.4和67.2;“制造/仪器”行业的员工福利保障最差,为65.1。
从企业角度看,国有企业员工福利保障最好,指数值为68.1;外资企业位居第二,为67.5%;私营企业排在最后,为65.1。此外,国有企业的福利保障范围最广,但员工获得各种福利保障的条件也最严格。外资企业的公平性最强,这表明外资企业员工获得福利保障的条件最宽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较好,超过90%,但商业补充保险和非保险福利的覆盖面并不理想,前者只有55%左右。
同时,企业提供的商业补充保险计划并不能完全覆盖员工可能遇到的所有风险。在提供商业补充保险的公司中,避免“疾病风险”的产品(如商业意外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的渗透率约为60%,而在提供商业补充保险的公司中,避免“长寿风险”的产品(如企业年金和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渗透率仅约为40%。
据报道,目前,企业每年为员工提供商业补充保险的费用平均占所有员工工资总额(税前)的12.1%。在没有为员工提供商业补充保险的企业中,80%的企业表示他们提供了社会保险,无力支付商业补充保险。
从员工需求来看,51.4%的员工选择希望企业增加对商业补充保险的投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炳文认为,在人口红利优势正在消失的时刻,企业适时调整薪酬管理体系是不可避免的,即有条件地向“福利”适度倾斜。企业福利保障建设需要各种商业保险和年金产品作为补充,保险公司应开发更多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
对于希望企业增加商业补充保险投资的员工来说,大病保险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这两项的员工比例分别为25.0%和23.3%。此外,商业意外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比例也很高,分别为13.8%、12.9%和12.6%。
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处处长袁表示,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有6.3亿份与福利保障相关的有效人身保险政策,与13.6亿人相比,人均不足0.5份。商业保险在企业员工福利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从国际经验来看,税收优惠是发展商业保险最有效的政策杠杆之一,例如,美国免除企业为员工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然而,目前中国只向企业支付工资总额5%以内的税前补充医疗保险,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仍然是空白。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保障项目应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为鼓励中小企业加强职工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可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缴费基准,简化社会医疗保险优惠程序。
标题:我国职工福利水平偏低 商业补充保险覆盖率不足六成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