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10字,读完约5分钟
如图所示,长江,就像坚固的手臂,把古城金陵弯成手臂。
山被水包围,给南京市带来了雄伟的气象,但78年前,这座昔日的六朝古都,充满了山河破碎的悲伤。 侵略者的兵戈,刀光剑影取代了桨声灯影,炮火四溅破坏了曲水流观。 雨带血,秦淮呜咽。 1937年末,南京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冬天,顶住了前所未有的灾难——12月8日黎明,日军从不同的方向,依靠军事力量的极大特点,向南京发起了正面攻击。 战争的刻刀无情地落下,耸立在古都千年的大城墙上,深深地刻下了永不磨灭的伤痕。
但是,面对飞机的支援,气势汹汹的敌人寇被包围,面对背水一战的绝境,爱国将士无畏,光华门、中华门、比赛公桥……没有投降,而是看到了血战。 英国路透社11日早晨发出的电信,展现了战争的惨烈程度,也记录了守军的勇敢。 “昨晚中国军队抵抗了日军血战时流出的血,把堆着石头的街道染成了深红色”。 的长江,目睹了悲壮的撤退,也见证了同样充满血性的英勇抵抗。
临江默立,戚望国桢,钟山不语,读完苍茫。 在1937年的南京,我们不仅感到悲伤,也不能忘记,抗日将士对侮辱的热血和死亡的慷慨。 黄旭
萧山令
“杀身成仁,今天也是! ”
长江滔滔向东,烽火的记忆挥之不去。 伫立在岸边,仿佛能听到河水的哭声,看到站在河水中不屈的身影。
南京城没有忘记,1937年12月13日,宪兵副司令官萧山令在被鲜血和烈火照耀的江边,率部与日军激战数小时,壮烈殉职,成为血沃金陵。
“同胞们! 快点动员起来,武装起来,保卫南京! 实现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这是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一进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正对面就是刻在墙上的抗战歌曲《保卫南京》。 该曲于1937年11月27日在《解放》杂志上发行时,正值侵华日军直逼南京的危机边缘。 吴先斌馆长的介绍,为我们清晰地描绘了昔日令人窒息的战争场面。 “上海沦陷后,日军为了打击中国军民的抗日信仰,兵分三路,用飞机、坦克、军舰的辅助阵势向西进攻,在南京形成了立体包围。 ”。 狼猛冲过去,兵临城下。 淞沪之战中,国军精锐全部丧失。 当时的南京市,包括所有军校士官生在内的中国守军只有10万人,兵力和装备明显处于劣势。
“危急时刻展现英雄本色。 正是在孤军背水、援军无望的情况下,萧山令委以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吴先斌说。 史料记载,日寇围城前夕,萧山令代理警备司令、国防空司令,担任战时南京市长,担任守城重任。
知道不能这样,成了南京保卫战前中国守军心理的真实写照。 刚撤出淞沪战场的疲惫师团没有休养就又入伍了。 12月10日,在引诱投降的无果之后,日军攻城部队展开了更加疯狂的攻击。
南京地方历史办公室提供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当时爱国将士浴血奋斗的情景。 紫金山、激战光华门、血战雨花台……弹片尖叫的地方血肉横飞,尖叫声震撼天。 在街道阵地上,中国守军纷纷与敢死队结敌厮杀,日军每次向前推进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日军向城防部队发起猛烈攻击之际,坐在宪兵司令部的萧山令上,冷静地部署所属宪兵和警察协助陆军作战。 鼓舞士气,多次迎接日军猛烈炮火登城视察,要求各防守地区的部队长坚守岗位,与城堡共存。
斑驳的古迹烈士英勇无畏,登上中山门,城门拱上日军重炮击中的弹痕至今可见。 “南京既不是华沙也不是巴黎。 面对法西斯铁蹄,这座城市的保卫战惨烈悲壮。 ”。 满是手指伤痕的城砖,南京防卫战战兢兢的寻研团长张定胜感慨地说。
卫戍之战的结局叹息。 由于装备落后,各自作战,没有协同力量,爱国士兵英勇杀敌,牺牲惨重,但南京局势依然岌岌可危。 当大城墙终于被炮火倒塌时,南京的陷落已成定局。 但是,面对部下“应审时度势,以安全为策”的忠告,萧山令的回答坚定地说:“无杀敌之力,低头称臣,如何看待江东的父亲和老人?” 我决定留下来,和金陵一起存亡。 ”。
城市正在被破坏,十几万军民蜂拥而至,迫使避难民赶紧避难。 背后是连天火光,炮击枪响,河面上日军游艇肆意屠杀群众。 浩长江波涛汹涌,几里宽的河面挡住了生死。 面对日军第16师的疯狂攻击,组织渡江的萧山令集结军队发起反击。 在竭尽全力应援的时候,萧山挥臂说道:“杀身成仁,今天也是! 喊道:“。 与敌人的白刃搏斗。 血战五个多小时,萧山命体内数弹,在南京城破的最后一刻,血溅长江。
将军流血融化碧涛,英雄埋忠骸埋河底。 萧山令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湖南益阳家乡的村子在将军故乡泉交河镇立了衣冠冢,墓地周边,茂林修竹绿翠自豪地站着,像英雄一样有风骨。 在烈士孙萧运春家,记者看到将军的遗像,遗像上写着“敦诗笃礼、义胆忠肝、气焰嚣张日、名并钟山”。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以烈士事迹为基础创作的花鼓戏《益阳萧山令》开始在各地巡回演出。
现在,纵观过去的战场,秦淮河畔的游人如织,雨花台上松柏葱绿。 从紫金山顶向南望去,眼前矗立着高楼大厦,充满活力的南京正在崛起。 时间可能会模糊炮火的痕迹,但抗日将士的鲜血,和深深植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不屈抗争精神,将长久滋润脚下的这片土地。
硝烟消失了,但烈士的忠魂永存。 就像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下的长明灯之火一样,持续了很久。 (苏鹏,本报记者朱达,通讯员李建锋)
标题:“抗日英雄谱”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