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64字,读完约9分钟

四川省北川新县( 3月28日无人机拍摄)。 社记者薛玉斌摄

总公司成都5月10日电题:有被称为中国力量的奋斗——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快速发展记

总公司记者

瞬间1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顾十年,在拯救生命、重建家园、振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许多曲子,创造了克服困难的奇迹。

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 5月7日用无人机拍摄)。 社记者薛玉斌摄

有一种感动山川的力量奉献,是用生命写成的

5月的汶川河谷,山顶上有近40万株百年老茶树发芽。 龙门山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绿色、墨绿、白色、粉红色。 那是新生命萌发的树林,那是第二朵绽放的花,是对这片土地疯狂的生命。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在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白墙青瓦大厦矗立在山坡上。 每天傍晚,过了花甲的张志富喜欢在田园散步。 路边开着五颜六色的花。

张志富是土生土长的渔夫溪人,地震前在原盘旋口中学担任门卫。 张志富说,他经常想起学校的老师方杰。 地震发生时,方杰用手扶着教室的门,全班几十个孩子成功逃出,他被按在墙瓦之间。 救援队发现他时,他的双臂似乎还必须保持支撑状态,支撑着永不崩溃的生命之门。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这样的人,怎么能忘记呢! ”张志富说。

灾后重建也有生死考验。 北川老县城遗址旁边,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里,人们总是驻扎在一排雕像前。 那是为了援助地震灾区而牺牲的英雄们。 其中有崔学选。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崔学选生前是潍坊市抗震救灾援助川前线指挥。 着余震、滑坡、飞石,他率领援军踏上北川县桂溪乡的土地,有时通宵达旦。 2009年7月13日,因连续的超负荷事业而跌倒在建设支援的道路上。 临终之际,崔学选对身边的老母亲说:“妈妈,等病好了,我带你去看新北川。”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在龙门山脉的城市厂矿、山乡田野里奋斗,极大地感动了地震灾区的干部群众,他们振奋了自己。

崔学选牺牲那年,兰辉担任北川县副县长。 之后,兰辉在破碎的山川河谷之间行驶,行驶了24万公里以上的路程。 年5月23日,带病下乡的兰辉因手术伤口未愈,下车换药时意外落入堰塞湖,不幸遇难。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震灾中映秀镇被埋近125个小时的蒋雨航,被上海消防官兵救出后生存。 “是消防官兵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也要成为他们! ’那年年底,蒋雨航申请入伍,成为上海消防员。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救出蒋雨航的“老班长”周庆阳说:“救援后发现遇难者,但其他新兵还有点胆怯,蒋雨航带头冲上去。” 蒋雨航班组每年救出20、30人。 有过被困经历的蒋雨航成了球队感情安慰的“专家”。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还记得挂着“长大后我成了空的步兵”的程强先生吗? 现在他真的成了空的逃兵。 北川中学的学生是杜灿,被志愿者疏散后投下阴影,现在是公益组织的负责人。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年玉树地震,板房区卖衣服的北川小贩,刚到货就直接打包到玉树灾区。 芦山地震、震后4个小时,汶川县水磨镇20多名村民自发前往芦山。 九寨沟地震,映秀镇中滩堡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兵率领群众越过高山直奔震源……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在奋斗中,十年后的灾区,充满了活力。

来自成都的大学生到四川绵竹市的“中国玫瑰谷”观光拍照( 4月18日拍摄)。 总公司记者张帆摄影

有一种负责人被称为休戚与共。 有一个团结,呼叫看守求助

又到了5月,十年前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

地震后的头几天,紧急运输的帐篷堆积在灾区的路边,是谁运输建造的? 到处都是人,当地干部皱着眉头。 农用三轮车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来十个男人,说:“我们能帮你吗? ”。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这些男人来自山东莒县,推着三轮车,带着3000元、38箱矿泉水、50箱方便面、50公斤山东煎饼从老家出发。 三轮车没能上高速,他们翻山越岭,几天后,终于赶到了灾区。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在南京市江宁区的募捐所,一位拾荒老人上午捐赠了5元后,下午将多年积攒的零钱到银行捐赠了100元现金。 他的衣服上满是洞。

这是中华民族血液流动的善良和担当。 震后短短一个月,党中央帮助19个省市建设“一对一”灾害县,30多万援军赶到地震灾区,近100万志愿者自发赶来,国内外同胞纷纷援助,灾区成为建设战场。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剑门天下险恶,地震对这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黑龙江省召开了研讨会,明确了剑阁县是“龙江第一县”。

“我想把倒塌的房子一下子叫醒! ’刚到剑阁,黑龙江援建总指挥刘国会就看到被困在帐篷里的老人流泪了。 这个大庆的男人在拼命工作。 血压上升后,安静地吃药,继续苦干。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北川白坭乡在地震后变成了“孤岛”。 山东烟台援建干部张耀征晚上睡在帐篷里。

四川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 张耀征说:“作为党员,我可以付给前辈洒在这里的血。 ”。

——汶川绵蛸町、岷江两岸悬崖高耸。 广东援建专家张彤意外骨折,他拄着拐杖去工地,小腿钢板螺钉松动,脚踝流血。 他说:“不要亲眼看到,无法想象西部是如何用资源、人力支持东部的快速发展的。 东部变得富裕,支援西部是我们的责任。 ”。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上海援建队撤出青城山驻地时,数以万计的人从周边村庄送别。 上海援建者眼里含着泪水,依依不舍。

队伍撤退,情永远存在。 从应急救援、灾后重建到10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越来越深。

青川、浙江茶产业链仅在四川青山绿水之间“嫁接”,建设300多个茶叶合作社,就使200多名农民摆脱了贫困。 年,青川电商交易额4亿多元,一个山沟县变成了“电商强县”。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

在党和政府的高效组织下,干部和群众、国企和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上下同心、多方联动、并肩奋斗,成为团结合作、快速发展振兴的潮流。

四川北川天信新材料有限企业、员工对导电布的电阻测量( 3月9日拍摄) 社记者薛玉斌摄

有先锋模范的责任;有某种脱胎换骨,被称为自强不息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地震。 灾后重建被认为是“世界性难题”,没有必须遵循的先例。

在震后的第一点上,党中央强调抢救人民生命是当务之急,指示全力安排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 在灾后重建和快速发展中,党中央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民生优先”。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有党的“主心骨”,全国人民作为后盾,在灾区干部群众内迸发出动力。

“在这里没有抱怨。”震灾后,在灾区崇州做志愿者的美国人约翰这样描述道:“一个村子的干部在泪水中为幸存者工作,父母、妻子、孩子都遇难了。”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有受灾者的地方、抗震救灾和复兴事业的地方、党的基层组织的地方、党的事业的地方。

唐家山堰塞湖出现险情后,中共游仙区党委立即成立9个临时党委、43个设点党支部、296个帐篷党组和200多人党员义务服务队,组织3000多党员成功疏散群众8万多人。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必须是党员,干部必须负责!

虽然灾区,特别是10个极重灾区的党员干部遭受了失去亲人和残疾的痛苦,但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共产党员钟世平地震时,担任什邡市红白中学副校长,在两名亲属遇难、自己受伤的情况下,在学校固守救人现场。 灾后,响应组织号召,参加临时成立的什邡市仁爱运营,关心帮助失去亲人的困难家庭,已经10年了。 共产党员杨凯也忍受着亲属的死亡之痛,在地震时积极组织所在的林场开展自救,震后,率领28个班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完成鞍子河保护区幼林的抚养。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灾害稳步执行,创新快速发展。 汶川县水磨镇震前是阿坝州工业重心,集中了全州30多家高能高污染公司。 重建,当地党委和政府决心离开污染公司,建成了具有浓厚羌族风韵的“生态旅游小镇”,被联合国誉为“灾后重建的灯塔”。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四川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推进了全面改革和开放创新,不仅度过了大灾害的考验,也为今天的优质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绵竹市坚定贯彻新的快速发展理念,在原有机械加工产业因灾害损失百亿产值的逆境下,坚决退出污染环境磷矿开采,走农业旅游、文旅业融合快速发展的转型道路,去年游客人数近600万人,农民收入平均为12%。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出生十年,沧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穿越灾区山川城乡,一度破碎的山河重生,川陕甘41个重灾县(市、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超过了震前水平。 接近灾区干部群众,我们感受到了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力量。 (记者惠小勇、丛峰、江毅、周相吉、谢佼、杨迪)

“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演员在汶川县水磨町万年台进行民俗表演(年5月23日拍摄)。 总公司发(王飞拍)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风貌( 4月25日用无人机拍摄) 社记者薛玉斌摄

四川省什邡市七一中学教学楼( 5月7日无人机拍摄)。 社记者薛玉斌摄

四川省青川县县政府所在地的大楼( 4月17日用无人机拍摄)。 社记者薛玉斌摄

标题:“有一种奋斗叫中国力量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快速发展记”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