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93字,读完约9分钟
自画像
话说中央台有个粗犷的老爷爷,头戴白头发,胡子不修边幅,喜欢踢足球喝酒,像民工乙一样,老了也不退役。 问了一下,在给孩子们做节目,个人被称为“博士爷爷”。 其实,小听众不仅知道“小喇叭”里有这样的老人,就算隔壁办公室的小王问来访的孩子们,也满是雾,静静的环顾“小喇叭”的办公室,“哪里? 你怎么没见过? ”
呵呵,这就是本人——李晓冰。 无法悄悄地逃跑的行有“老炮儿”。
六一直播间
想到当初
刚刚入台
回归正题。 1984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小喇叭”。 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在大学里我选的专业课是儿童文学。 要说分配,其实那一年哪个老领导去学校指名道姓来找我的? 因为那个时候,少年部想要男性。 所以至今,我还是抱着报答知遇之恩的态度,固执于“小喇叭”,成为了中央台少有的“钉子户”。
当我怀着远大的理想进入这个为孩子而动的节目组时,我觉得那是我梦想的开始。 但是,我在这个节目组工作了32年之后,最初的理想和野心被每天的节目播放、收视率、听众来信、孩子的才能表演等许多琐事所代替。 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假期。
我记得当时刚进入节目组的时候,满怀信心地选材、改编、开始写新闻稿,尽自己所学,让稿子文章飞扬。 其兴奋和认真的态度不会输给学生时代的作文考试。 但是,连续几天,10篇以上的原稿一篇也没有通过。 每次归还,领导、主任们写的笔迹都已经铺天盖地,光靠字体和颜色,就能感受到这篇稿子所经历的道路、红色的、黑色的、甚至毛笔的。 有草体的、有楷体的、甚至有符号的,必须仔细阅读才能整理。 认真抄写后,突然,我所认为的华丽词句,以及任何奇怪的构思,都被无情地删除了,留下的只有“大白话”,更是烦人的要命的话和极其普通的故事的一段。
这就是我心中那个美丽的“扬声器”吗? 在老人们的教导下,我看了《扬声器》保存了多年的手稿。 那个美丽的故事,那个口头上的儿歌,没有多么优美的语言和奇妙的复制品,但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却是美丽的景象和诗的常规语言。 我觉得给孩子们做节目,第一是让他们明白。 哪种华丽的词藻比“白话”更直接、更通达呢? 其次,要让他们明白说话的文案,远离他们生活的情节的东西,不能让他们联想和想象。 因此,好孩子的广播节目,会降低自己的“水平”,因为用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很难给他们编故事、讲故事、和他们交流。 所以,师傅王成玉一直告诫我:学写大白话,给小孩子听的大白话是最难写的。 因为这些白话不仅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即我们“白话”所说的道理。 然后,这个“道理”,我悟了很久。 半年后,我真的明白了。 在这个节目组里,我确实幼稚,幼稚的连孩子的心理和孩子的语言都不擅长。 的每一篇被删改的花花绿绿的稿子,都凝聚着老人们对我的关心和期待。 于是,在下了很大功夫之后,终于送审,通过了第一稿《老鹰飞走了》。 这是根据漫画改编的科普小童话,时间只有2分40秒。
气氛很好
和《喇叭》的前辈在一起
在“号角”事业的最初阶段,节目组人口旺盛。 老中青三代聚集一堂,节目也很红火。
中国文学系毕业的学生,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作家,创作沉迷于网民的文学作品。 幸运的是,“小喇叭”组正好有很棒的创作氛围和环境,有让我发挥智力的空间和土壤,有帮助我完成梦想的老师和和和我一起追逐梦想的朋友。
那天,我写了一系列童话《小熊和他朋友的故事》和四季散文,创作了越来越多的儿童广播剧。 其中,以泰坦尼克号为主题的儿童广播剧《难船》比电影《泰坦尼春号》早播出了近两年,获得了当时中国广播剧奖儿童剧一等奖。 十六集系列播放的短剧《奥林匹克的故事》至今仍频繁受到小听众的点播。 童话剧《乌鸦及其母亲》在录制中,4岁的演员入戏太深,被剧中人物感动得哭不出声来,无法进一步播出。 最后,在导演、其他演员和录音师的帮助下,“乌鸦”打了同样演“坏狐狸”的大演员的“痛”之后,消除了心中的怨恨。 不知不觉地、无缘无故地被“暴打”的“坏狐狸”,是有名的声优桂斌老师。
90年代初的喇叭集团
“喇叭”团的创作环境之好也是我喜欢这个团,至今拒绝换团的理由之一。 李家诚老师喜欢写儿歌和科普童话,每天早上上班后,他总是问我“梦中偶然得到的”童话,征求编辑意见。 我不知不觉地想改掉老师。 转眼间,我也同样把“梦中偶然得到”的故事讲给家诚老师听,同样丢面子。 结果,他的童话被刊登在报纸上,我的故事也按计划发表了。
少子部老主任郑佳曾经说过:“‘小喇叭’是一群特殊的作家。” 我深信不疑。 因为“扬声器”不仅能把别人的作品变成小听众能理解的具有极强广播特色的作品,自己也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我学到了很多,之后获得了很多奖。 其中,亚洲广联儿童广播节目大奖也曾两次获奖。
第一次获得亚洲广联儿童节目奖的主创者
第二次获得了亚洲广联儿童节目奖的主创者
“感到不甘心”
采访藏族小学生
在“喇叭”集团工作,突破性别“奇”是非常重要的难关。 在采访中,无意中说出了幼儿园孩子们的惊讶和惊讶“啊……叔叔真好! ”而且幸运的是,孩子们很机灵,一时把阿姨的“阿姨”字改成了“叔叔”,给我留了一半面子。 )并且,克服了自己心理上的“大男人”的障碍,学会了把自己变成“老脸”的孩子。 第一次拿着麦克风对着孩子不知道在说什么,来采访的时候,有些孩子挤不到我面前大叫“爸爸”。 这花了我五年的努力。 现在,对幼儿园的采访对我来说是一大乐事。 故事刚过去一半,有时会像小孩子的叠罗汉一样被压在下面,变成“狼”。 谁能理解那个“死板”呢?
和孩子一起主持“喇叭”
20世纪80年代,我采访彭玉冰和天津时,有个孩子告诉我他喜欢去海边看海。 “当那海浪涌来时,海浪像‘一字型’一样美丽。 当时,我听不懂,想象不出那个“一字型”是什么样的情景。 于是我想。 我想了十多年。 那真的叫做“折磨人”。 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那个“一字型”不是天津话的“肥皂沫”(肥皂沫)。 于是,高兴得不得了! 直到思考了10多年才得到的结果,我告诉了小组里的很多人。
采访孔雀
这几年,我除了孩子之外还喜欢采访动物,采访过什么熊猴老虎、羚牛山羊小猫、甚至“凤凰”(后来有人说是孔雀)。 我去了——我知道! “是”。 我喜欢动物。 因为它是大自然中和我们人类最亲近的朋友。 他们不说人话,但句句属实! 我和小听众都能听得见。 当然,也有语言不合而卡住的时候,但这还没有道理。 警察叔叔也不在意。 更令人不满的是,在哈尔滨的街道上,被路上遇到的狗(品种:萨摩耶)给了“强吻”,但生气的是被同事抓住,作为证据留下来。
在路上被狗强吻了
最难忘
在“扬声器”集团工作的30多年里,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情。 但是,让我在意的一些事件,都是我在采访中留下的遗憾。 有些可能还是一生的遗憾。
20世纪90年代初,在延安采访。 刚爬树的男孩子们录下将来当兵打日本鬼子的录音后,突然不远的四五岁的女孩子唱着“刘胡兰姐姐英雄”,拉着妈妈的手走上坡路。 这个音响! 这个环境! 这个机会! 千载难逢! 我很快就跟上了过去……结果,树上的一群男人的录音被遮住了。 后悔啊,不行! 这时候,一辆拖拉机拉来了唱陕北民谣的孩子们,哇! 这个音响! 这个环境! 这个机会! 千载难逢啊! 我马上打开了录音机……结果,唱歌的少女的音响又被遮住了。 这次肠子都后悔了!
我记得有一次,1994年7月,我和林兵采访了甘肃山丹军马场——中国最大的军马场。 到了马场等不及去看牧场马群,而且早就计划好了,一定要亲自录制“万马奔腾”的音响。 但是马场干事告诉我,7月是战马进山吃草的季节,马群大部分进入祁连山,留下来的也只有带着部分小马的马群。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会放弃采录马群的想法。 于是在和马场干事讨论了多个方案之后,他决定联系和去组织附近游牧的三个马群。 第二天中午,他们聚集在大山口前面,合群冲破山口,以“万马奔腾”之势创下了我的纪录。 我在兴奋的连夜检测出采访机( md5型盒式采访机),对每个小环节反复检查多次进行录像。
第二天,我们如约来到了那个山口,举目远望。 还是一个很棒的录音地点:前面是广阔平坦的草原,正好聚集了三群马,同时有理想的“助跑距离”。 问题是,我应那位干事的要求,站在山口中央对着“万马”录音。 这……确实需要胆量和意志。 在这些马问了“是否听话”、“是否认生”、“是否肉酱”等必要问题后,我终于勇敢地走上了马群的必经之路。
十几分钟后,那沉闷的马蹄声震动着大地,从远处迅速滚向近地。 随着那逼近的振动声,我的心似乎也慢慢涌上了喉咙,那三匹高大威猛的头马出现了,一起跳了出来。
那一刻,没有我,安静,没有世界,没有灵魂。
当我意识完全恢复时,我只看到了母马的尾巴,它正在驱赶远去的几匹小马。
马群跑着跑着才想起要拍照
幸运的是,我的头发没有破损。 因为他们是战马,是一群可以服从命令的“战士”。
但我永远忘不了的不是那三群奔腾涌动的战马,而是在我录制音响的时候,有个小数据库按钮,没有复位……结果,你知道的。
标题:“李晓冰:结缘《小喇叭》”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