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76字,读完约2分钟

央广网杨凌6月14日消息(见习记者叶里肯不拉)教育部6月12日召开发布会,解读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革新行动计划(—2022年)》。 立足新时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快速发展的系列部署,教育部围绕怎么建机制、提能力、重实效,在年底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革新行动计划(-2022年)》,引诱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 据悉,《行动计划》文案可以概括为:一个人系、两个支撑、三个服务、四个保障、五个大体上、六个战术、七个行动。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行动计划》出台后,各高校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要求,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进一步汇聚高校革新资源,深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快速发展。已经有30余家单位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从业方案,13家单位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据不完全统计,39所高校新农村快速发展研究院共建设了各类实验站300余个,院士、专家从业站500余个,各类农业宣传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近1400个,服务涉农公司1700余家,示范宣传新成果1万余项,新增产值近6000亿元。 他还表示,高校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之以渔,既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县、乡、村一线处理实际问题,又开门办学加强基层培训服务。以39所高校新农村快速发展研究院为例,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4.6万余人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48万余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3万余人次,以各种形式培训新型农民250余万人次。 发布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革新服务乡村振兴有关从业情况。他表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构建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宣传新模式,在全国15个省树立产业试验示范站27个,示范基地46个,科技示范园100多家,比较有效破解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被誉为“高校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落实立德树人、强化实践教育,决胜脱贫攻坚、做好统筹衔接等方面加大引诱和支持力度。

“科技革新服务乡村振兴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科技革新服务乡村振兴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教育部于6月12日召开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2年)》。

标题:“科技革新服务乡村振兴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