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05字,读完约8分钟

二、铁路建设

1896年,俄罗斯使用《中俄密约》,有幸在满洲里经哈尔滨、绥芬河在海参崃建设铁路,1899年3月开通运营于1903年7月, 这条线从成吉思汗站出发,经过扎兰屯、牙克石、海拉尔到达满洲,与俄后的贝加尔铁路相接,横贯呼伦贝尔盟全境,是内蒙古国内第一条铁路。 1905年10月京绥铁路在工程师詹天佑的指挥下开工,1921年4月修至归绥,1923年修至包头。 这是中国筹集资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20年代以后,内蒙古东部地区建设的铁路有平齐线(今滨洲线)、郑线、牙林线、博林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掠夺森林、矿产资源建设了洼杜铁路(今白阿线)、叶赤铁路、包石铁路。 到1947年,内蒙古境内只有8条铁路线,总长1 839公里,其中营业正线1 557公里,每平方公里铁路线1.32公里,不到当时全国铁路平均密度的一半,道路状况和运营设施差,运输能力差。 像平绥铁路每年的出货量只有21万吨。 这8条铁路中,6条是从国外进入境内的,东部地区各铁路与东北铁路网相连,西部京绥铁路与华北铁路网相连,但内蒙古境内互不相连的独立铁路,这种情况是内蒙古东西部交通联系和经济迅速的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1955年至1958年是内蒙古铁路建设的第一个高峰期,开辟了联合国运输干线集二线(集宁至第二连浩特),跨越内蒙古、宁夏、甘肃3省区包兰铁路、包白、包石、包环线3条国有铁路支线,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1958年建成的内蒙古铁路网,二连浩特、满洲里两个港口可以到达蒙古和苏联,成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兰线东连京包线,西连兰宁、兰新线,构成了横贯我国北方的第二条铁路干线。 将二线延伸至内蒙古中部草原腹地,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对大力开发沿线石油、天然碱等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处理呼和浩特市钢铁工业原料运输问题,数以万计的群众通过义务劳动建成了从呼和浩特站到北郊哈拉沁的呼哈线。 这是自治区国内第一条地方专用铁路,全长11公里。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的铁路多为森林、煤炭、矿产专用铁路,有通航线、乌吉线、若林线、平汝线、郭查线。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加快了铁路建设的步伐。 1981年北京至通辽的京通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这是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重要的纵向运输干线,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和关内联系的第二重要通道。 同年,增开呼和浩特至海拉尔的直达快车,被誉为“草原列车”,途经赤峰、通辽等地,全程2,475公里,连续驾驶50多小时,是全国唯一的省区直通列车。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为开发伊敏河和霍林河的煤炭资源,1977年12月开工的海伊线和通霍线分别于1979年10月和1984年9月生产运营。 据此,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了以滨洲线、通让线、京通线为骨架,以牙林线、若林线、伊加线、潮乌线、通霍线、海伊线为互联网的东部铁路网。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为了处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煤炭外运,自治区在国家的支持下,从80年代开始集资建设了集宁到通辽、包头到神木、大同到准格尔的地方铁路。 截止到2000年,建设了5条地方铁路,全长1,422公里。 其中1994年开通运营的集通线(集宁至通辽)穿过12个旗县,全长942公里,是全国最长的地方铁路,对开发区域资源、改善网络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到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建成铁路线28条,其中干线16条、支线12条、地方铁路5条。 铁路正线延长距离7,083公里,营业距离5,984公里。 1998年,全区铁路客运量达到2,54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76.13亿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45%和240%。 货运量8 227万吨,货运量657亿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13%和206%。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三、民航空

1931年国民政府与德国汉莎航空空企业合资设立的欧亚航空空企业在满洲航空空站 这是内蒙古地区民航空史的开始。 1931年至1936年间,欧亚航空空企业在内蒙古开辟过北平—百灵庙—弱水河—迪化(今乌鲁木齐)航线、北京—包头—银川—包头、银川航线。 建造了林西、百灵庙、包头机场。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1933年,满洲航空空企业在满洲里、海拉尔等地设立了营业所,负责东三省的航空空运输业务。 后航空企业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开辟了6条航线。 齐齐哈尔-满洲航线。赤峰-锦州航线。 新京(今长春) -通辽-开鲁-林东-林西-赤峰-承德航线。 承德——赤峰——林西——开鲁——新京航线。 新京-海拉尔航线北平-厚和(今呼和浩特) -包头航线。 这些航线名为民间,实际上是配合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行动,以军队、弹药、粮食等军事物资和航空空摄影侦察为中心。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其侵略目的在海拉尔、王爷庙、包头等地建设了军用机场。 然后在赤峰、通辽、开鲁、林东、牙克石、扎兰屯、无渡河、博克图、归绥、百灵庙、五原等地建设了简易机场。 其中只有包头机场和王爷庙机场是水泥混凝土跑道,其余为天然草皮或土质跑道。 到1947年为止,只能降下这些小型飞机的简易机场,大部分都被废弃了。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管理下的中国航空企业于1947年开辟了北平—归绥—银川—兰州航线。 1931年至1949年,内蒙古地区开辟民航空线11条,通航距离10 275公里,通航城市9个,但客运流量极小,主要用于军事运输。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1950年3月,中苏民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海拉尔东山机场修复,同年7月开通北京-苏联赤塔航线,海拉尔停运。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开辟的国际航线之一。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民航空管理局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民航运输事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新建呼和浩特、锡林浩特、通辽、埃伦霍特、乌兰浩特机场,修复赤峰机场。 开辟了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航线。 这是内蒙古民航局开辟的第一条航线,信息显示了内蒙古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空联系,带动了邮政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1959年1月,民航北京管理局召开北京-呼和浩特的北京-赤峰-通辽北京-呼和浩特-通辽-海拉尔。 北京——埃伦·霍特——乌兰巴托4条航线。 同年,内蒙古民航管理局开辟呼和浩特——北京——赤峰——通辽航线。 至此全区6个加盟市可以直接乘坐飞机往返于首府呼和浩特和首都北京。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民航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69年,内蒙古东部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昭乌干达盟划归东北三省,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航线、呼和浩特-北京-赤峰-通辽航线停航。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1980年,民航内蒙古自治区局由民航北京管理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进行双重领导,以民航北京管理局领导为主。 1985年,以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扩建工程为起点,揭开了改革开放后内蒙古扩建、改建、新建机场的序幕。 到1996年,扩建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包头机场、海拉尔东山机场、赤峰机场、通辽机场,新建锡林浩特、乌兰浩特等机场。 全区7个运输机场全部建成3c—4d级机场。 此外,90年代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通信导航、气象保障设备及设施在机场、航线上建设和采用,大大提高了机场、航线的保障能力。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1998年,分企业共经营5条区内航线、53条国内航线和1条国际航线、通航里程61 199公里、38个国内外城市。 客运量达到111万人,货运量6,000万吨,总周转量9,9768.38万吨。

“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内蒙古民航除经营航空运输外,还为区内外经济建设提供各种通用航空服务。 1952年4~6月,首次利用航空空飞机保护东北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揭开了内蒙古通用航空空史的第一页。 此后,自治区通用航空空从单一的护林虫迅速发展为人工降雨、除草施肥、树木种草飞播、航空空灭鼠等许多工作项目。 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地区农、牧、林业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标题:“内蒙古交通运输的百年巨变”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