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16字,读完约11分钟

视频制作:黄一博李帅荆宇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8月15日(记者高艺宁)为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家珍藏了多张照片。 从新中国领导人首席德语翻译到外交部西欧司司长、9年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再到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这些照片记录了梅兆荣半个多世纪外交生涯中最宝贵的时刻。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我是在新中国的手中培养,在党的教育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话熏陶下,在实际工作的锻炼中,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外交战士。 ”。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梅兆荣这样评价自己。 他经常说外交通常不是谋生的职业,而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崇高事业。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作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海外交的目击者和亲历者,梅兆荣与各代外交人士一起,为“有中国特色的海外交”铺下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接受了记者采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石昊鑫摄影)

从“一句德语都不会”翻译成领队首席德语

1950年,梅兆荣还是贫困农户的孩子。 在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中,梅兆荣响应祖国的号召,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朴素感情,报名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 “那个时候,我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越过鸭绿江’,踏上了革命之旅,‘再见妈妈,不要悲伤,悲伤,祝我们平安’。”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梅兆荣没有想到那时立志从军的他,兜风成为了“文装解放军”。 在北外学习英语三年后,1953年,19岁的梅兆荣获得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去德国留学的宝贵机会。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出发前,梅兆荣和在东欧留学的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欢送会。 “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副主席给我们讲的时候,原话记不太清了,总结成一句话:记住使命,学习归来,为国家服务。 ”。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那时,外交事业在梅兆荣心中还给人一种模糊的印象,但他隐约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外交事业是联系在一起的。

1953年,梅兆荣获得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赴德国留学的宝贵机会。 (资料图)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完全不懂德语,一个字也不会。 文学课上,一句话也听不懂”梅兆荣还记得德国初年,学德语就像婴儿的牙齿一样难。 整整三年,他每天熬夜阅读,一点也不马虎。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1956年,梅兆荣被中国驻东德(民主德国)大使馆选为翻译。 为了弥补先天不足,梅兆荣在业余拼命自学。 走在路上,只要看到标语,他就会尝试用中文翻译。 即使看电影,梅兆荣也一点也不放松。 “有人经常看到我疯狂地点头,嘴里不停地动,其实是根据电影的情况,尝试着做同声翻译。 ”。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1959年1月,东德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梅兆荣首次获得翻译成毛泽东的机会。 “那时,我的心没有敲过鼓,没有给中央领导人做过翻译。 何况毛主席,根本无法想象。 可能不能完成任务,不能承担责任。 ”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毛主席的话很简洁,他的湖南口音给翻译事业增加了难度。 “我记得毛主席在演讲中提到‘反右斗争’,引用了成语‘打蛇打洞’。 我瞬间目瞪口呆,但马上反应过来,字面翻译为‘将蛇从洞里拉出,再打’,几乎符合本来的意思”。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梅兆荣那时说他“涉险合格”,从那以后,梅兆荣作为副总理级以上领导人的首席德语翻译就越来越明显了。

梅兆荣向记者介绍了他为中央领导人做翻译的经历。 (中广网记者石昊鑫摄影)

唯一目睹了柏林墙建立和倒塌的中海外交官

在多年的驻德经验中,梅兆荣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70年代初,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和西德(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的关系逐渐正常化,为中德(联邦德国)建交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2年8月12日,我驻东德(民主德国)大使馆接到外交部指示:王殊将授予中德(联邦德国)谈判全权代表的外交官梅兆荣从东柏林派往波恩,协助谈判。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为了不干扰外来,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 8月17日上午,梅兆荣带着400斤重的收音机设备,乘小型货车偷偷进入西柏林机场。 那时,西装革履的老人出现了,他50多岁,顶着“文明之棒”,拿着礼帽,手里拿着“每日镜报”,看起来很神秘。 这位绅士风的老人是德海外交部礼宾司使团科科长伦茨,看到梅兆荣手里也拿着《每日镜报》,这就和梅兆荣“接上了头”。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抵达波恩的那天,新闻人员买了几根竹竿,在屋顶上安装了天线,傍晚成功与北京取得了联系。 机械要人在阁楼上立了一块黑布小帐篷,起草了密码电和翻译电,防止偷拍。 次日,历时一个多月的中德(联邦德国)建交谈判开始。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支持德国统一是我们一贯的角度,这是所有大国中,中国是唯一的家。 联邦德国也没有和台湾建立过官方关系,这为中德(联邦德国)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梅兆荣告诉记者。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1972年,梅兆荣(左二)参加了中德(联邦德国)的邦交谈判。 (资料图)

梅兆荣是唯一目睹柏林墙建立和倒塌的中海外交官。 1961年,柏林墙建成时,梅兆荣在中国驻东德大使馆工作。 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他正好担任中国驻西德大使。 他也由此从中国驻西德的最后一位大使,成为德国统一后的第一位中国驻德国大使。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1989年,迫于国内外人民的压力,东德内部做出决定,有序开放东西柏林边界。 11月9日下午,大柏林市委书记沙博夫斯基正在举行新闻发布会,突然有人给他递了一张便条。 他拿在手里直接宣布了开放柏林墙的决定。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现场突然骚动起来。 我从记者那里听说过,什么时候开业? 他不加思考地回答说:“现在就开始吧。”

故事在广播和电视上进行了直播。 东德人民听到后,立刻向边境拼命奔跑,场面一发不可收拾。 “严格来说,柏林墙不是自己倒塌的,而是被推倒的”梅兆荣说,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东西德的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德国的统一也成为了欧洲局势的重要转折点。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作为外交官,需要负责人! ”

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快速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德两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分歧。 梅兆荣担任中国驻德大使的9年间,经历了许多惊险的事情。 他也以扎实的政治力量、卓越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平息了中德关系中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和严峻挑战。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从1992年底到1993年初,梅兆荣为阻止“德国售台10艘潜水艇”向德国政府进行了严正交涉,为德国政经界做了许多事业。

他说:“首先,我们在法律上同他们战斗、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向分裂的台湾提供武器,这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海峡两岸的和平,也破坏了中德关系的政治基础。 在经济上,我们如果施加压力,向台湾出售武器,也会失去广阔的中国市场。 不仅对出售潜水艇的造船厂实施制裁,德国所有公司也确认将遵循“损害”。 另外,德国公布的不向冲突地区提供武器的既定政策也不可靠。 此外,我们一贯支持德国统一。 你们过河拆桥,实现自己国家的统一后,分裂中国,中国人民决不接受! ”。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谈判和法理斗争,最终,德意志联邦安全委员会做出了大致决定,不允许向台湾出售任何武器,该决定长期有效。 在任何情况下,外交官都不能触及领土主权、国家统一、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加以维护。 ”。 梅兆荣说。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梅兆荣担任驻德国大使期间的事业场面。 (资料图)

“我们不是来听你们的民主主义说教的。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是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在德语现场发表的故事,在包括德国听众在内的现场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作为中国第一个主宾国参加了法兰克福国际书展。 对于德方违反议程,迫使持不同政见者上台反华言论不当行为,梅兆荣当机立断,离开现场表示抗议。 最终,本展主办单位按照我方要求进行了公开道歉。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那时,我坐在第一排,别人在前面贬低你,欺负你,成为中国人,什么都不说吗? !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外交官,必须承担责任! ”。

“周总理说外交官是‘文装解放军’,必须随时准备‘战争’。 ”。 梅兆荣说,外交事业是多而杂、尖锐的斗争,是为国家、人民利益献身的崇高事业,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把生命献给党的事业

外交官在国民眼中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但在光明的表象上,外交事业的困难超出了常人。 国外、外交官不仅要随时面对各种困境,忍受多年漂泊的孤独,而且无论是国内,还是随时遇到突发情况,都要马上离开家。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外交使命的责任重于泰山”梅兆荣坦言,有时不太在意,把家人抛在后面。 初期通信手段不发达时,梅兆荣和父母的联系只能通过信使队发送。 一个季度只能发送一次。 一封信会被发送。 大约需要三个月。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现在普通外交官一年半可以回国一次。 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五年就回来。 ”。 到1958年底,梅兆荣第一次获得回国度假的机会,离他离家已经八年了。 “回来的时候,我家乡的话也不会说。 回家后,妹妹已经八岁了。 你没见过我。 一看到我就哭了。 我以为是陌生人。 ”。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2004年4月,梅兆荣获得德国联邦总统授予的“星星大十字勋章”。 (资料图)

驻德大使期间,梅兆荣的一天一般从早上7点开始,到晚上12点为止,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我们大使馆里有100多人。 作为大使馆的“家属”,各部门的重要事情必须要求我指示。 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精神紧张,必须做出各种各样的应对。 ”。 梅兆荣告诉记者,作为前线的“哨兵”,外交官必须时刻关注情况的变化,及时向国内报告,提出比较有效的建议。 “如果中央有指示,就全力执行,不分白天黑夜,不结束事件就不能算数。 ”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无数困难的时刻,外交官顽强的品格被磨练出来了。 “党的誓言中说,要做好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党的事业的准备。 有了这样的精神准备,再困难也能承受。 ”。 梅兆荣说。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梅兆荣向记者介绍了外交官不为人知的“甘苦”。 (中广网记者石昊鑫摄影)

“有中国特色的海外交往”的探索之路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百废待兴,与国外相比,“落后”是“长时间不能脱的帽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梅兆荣跟随中央高级政府代表团,到西欧五国视察,借鉴了先进的快速发展经验。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在德国,我们看到莱茵河的船只来往,看到了繁忙的景象。 相当于当时莱茵河18倍水量的长江,利用率只有2%。 ”。 考察期间,梅兆荣在丹麦看到,一年的农产品收入可以养活全国人口两年。 在资源贫乏的瑞士,通过手表等精密机械生意,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国外的快速发展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中国要改革开放,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快速发展的速度,值得国民骄傲! ”回顾过去,梅兆荣不由得感叹道。 4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海外交取得了历史性成果。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深刻而历史性的变化,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强。 中国从努力适应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追随者,越来越成为全球治理的贡献者和推动者。 “一带一路”倡议、“16+1合作”、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倡议和中国倡议正在改变世界。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速推进,中欧关系更加密切。 中欧班列的开通,让包括德国在内的14个国家沿着欧洲各国,感受到了巨大的经济实力。 “未来中欧关系发展迅速前景可观。 他说:“我相信通过努力,欧洲各国将成为实现我国“二百年”目标的稳定伙伴。”

“【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给中海外交事业带来了飞跃。 展望未来,梅兆荣认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必由之路。 “我们多次‘要打开国门进行建设’,但开放也不能一步一步推进,要根据中国国情一步扎实推进。”

标题:“【奋斗的中国人】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从戎”半个世纪的“文装解放军”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