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05字,读完约10分钟

一、“听”还是“不听”

红军长征中左右两支军队北上时,张国焘发出电报要扣留军委纵队政委蔡树藩。 这份电报经常被错误地引用在多部着作中。 事件就是这样。

1935年9月8日上午9时,右路军总司令部陈昌浩、徐鉴于左路军张国焘公然违反中共中央当时决定的北进方针,向张国焘发出急电。 “总的行动怎么样了? 一军正在快速占领罗达吗? 三军跟进吗? 敌人是快攻吗? 飞翔,再拖下去太心痛了。 ”(1) (1)当晚22点,张国焘复电徐,陈:“一、三军停止向罗达前进,右路准备马上南下,马上处理南下的具体问题,右路皮衣准备好了吗? ? 即复数。 ”(2)随后,张国焘又向左路军三十一军政委员会的詹才芳表示:“九十一师二团,即经穿梭机待命至马尔康、卓克基,必须修复的桥。 看着穿梭机、康猫寺路,命令军委纵队政委蔡树藩将指挥转移到马尔康待命。 一听就扣留,回电处理”(3)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是该国焘给詹才芳的电令,许多重要着作在引用时对电报文案进行了重要的编纂。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毛泽东传》间接给张国焘《左路军驻马尔康地区的部队打电话,想把北上中的军委纵队转移到马尔康待命,如果不听的话,在《扣留》(4)现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王百姓祥传》中也一样。 现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的《叶剑英传》不同,直接引用加“否”字:张国焘电令詹才芳“军委纵队蔡树藩将率者转移到马尔康待命,一听就搁置,电复处分。 ”。 (六);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上述重要着作在引用张国焘的这份电报时加了“不”字,但意思完全相反。 到底这样改是对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蔡树藩是否被拘留的电气命令的执行结果。 如果被拘留,他是“听”还是“不听”?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二、之所以把“听”错写成“不听”,是因为不知道军事委员会纵队的北上路线。

这么多重要的作家在引用这份电报时把“听”改为“不听”,也许是源于蔡树藩“听”张国焘的命令自然安全,有可能被拘留“不听”的想法。 事实上,这是误会,现实情况正好相反。 对张国焘的这个命令,如果当时蔡树藩“听到”的话,是无法通过抢劫逃脱的。 只有“不听”,才能避免被拘留的危险。 许多重要着作之所以增加了“否”字,是因为不知道张国焘发布这条电气命令的意图,以及军事委员会纵队当时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如果说命令是“听之任之”,那么当时率部北上的军委纵队的蔡树藩只有两个结果。 如果说“可以问”,他和他的所部就会将马尔康转移到南方。 “不听”和“被扣留”。 这样,无论蔡树藩“问”还是“不听”,都不能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央随后举行的俄罗斯界会议。 但实际上,蔡树藩参加了9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俄界会议。 (7)可以看出,蔡树藩为了“听”而将马可迁往南方,也没有因为“不听”而被拘留,而是与中共中央一起北上,参加了俄界会议。 这说明把“听”改为“不听”是错误的。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听”呢? 关键是需要知道当时左、右两军具体的北上路线。 因为当时军事委员会的纵队也已经分成了两部分。

三、左路军和右路军的组成和军委纵队北上路线

根据《彭德怀年谱》1935年8月8日的记载,“中革军委为了贯彻夏洮战役计划,混合编制一四方面军,组成左右二手军,由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和红四方面军四、三十军、军委纵队、红军大学组成右路军五 (8)根据地图,马尔康、卓克基、梭式粉碎机、毛囊盖等地理位置基本上是从西向东的水平线。 左路军是指卓克基西经过马尔康北上的阿坝。 右路军的目的是卓克基东经穿梭机、毛儿盖、还有北上班佑“齐头进军甘南”。 当时军委纵队司令是邓发,政委是蔡树藩,随左右两军北上的军委纵队由蔡树藩和邓发分别率领。 (九)。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当时跟随右路军的军委纵队包括政府机关、银行、辎重、医院等非战斗部门,跟随左路军的“军委纵队一部分”为医疗部门。 当时红军总医院院长傅连暲回忆说:“1935年夏天,我随着部队长征在河北下打太鼓。” “我被调到了总司令部。 因为我暂时离开了毛主席。 ”。 ( 10 )当时红军总司令部在左路军,总医院随之合情合理。 那么这些医疗部门在哪里呢? 8月19日,朱德、张国焘在左路军离开查理寺,引起班佑问题徐前,陈昌浩的电报中表示:“尽量掩护医院迁往康猫寺,将来从壤口进入查理寺,决定向北的道路。 ”。 据悉( 11 )总医院还没有到康猫寺,还没有决定走哪条路。 根据地图显示,康猫寺、壤土口等是可以经由穿梭机北上的道路,左路军北进时不是一路纵队,而是兵分两路。 这不仅安全,行军速度也快,便于粮食采购。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但是情况会有变化。 朱、张率领左路军向北出阿坝后,在右路军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20日召开了毛婴盖会议。 受情况变化的影响,毛泽东在会议上提议改变夏洮战役的计划,决定“左路军应该接近右路军”( 12岁)。 由于朱、张没有参加毛子盖会议,今年8月24日,中共中央致电朱德、张国焘通报毛子盖会议精神,要求阿坝朱、张停止北上迅速向东移动。 “左路军出墨洼、班佑、洮河左岸,然后齐心向东推进。 ”。 ( 13 ) 8月30日,阿坝的朱德、张国焘在左路军在班佑集中与右路军接近向北招徕倭志亮、周纯全的电报中命令“穿梭机、康猫寺彩病速运完”。 据说当时的总医院位于梭磨、康猫寺一带,率领军事委员会纵队一部分的政委蔡树藩也在这一带。 于是,张国焘才电向蔡树藩传达了命令:“纺锤磨、康猫寺路”。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四、张国焘拒绝北上的借口和扣押蔡树藩的意图

左路军奉命向墨洼前进,左翼从阿坝向东前进,右翼从康猫寺、壤土口北上。 赶紧改道,粮食短缺,路很难走。 朱德、张国焘在8月31日给徐向、陈昌浩的电报中说:“即使丢掉所有医院着急,14日也能到达班佑。” ( 15 )当时集中在左路军大小医院10余所,集中中革军委第一的医疗技术力量和医药器材,可见其重要性。 为了让伤者和医疗部门“不要抛弃”,徐前、陈昌浩、毛泽东在9月1日发给朱德、张国焘的电报中,提出改变8月24日的命令,让张国焘先把毛子盖放回去,沿经过中央的路北上。 也就是说,阿坝的左路军走回头路,先南下卓克基,向东戴毛婴盖,向北上班。 张国焘无视毛泽东的新建议,按照毛泽东8月24日的命令从阿坝直接向东进入墨水洼。 9月3日,张国焘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表示,由于被墨洼暴涨的嘎曲川水阻挡,“在茫茫草原上,无法前进,坐下自杀,没有向导,结果痛苦,决定明早分三天回所有阿堤。” 他说:“再向北走,不仅失去了时机,恐怕还有很多障碍。” (十六)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这些其实不过是张国焘拒绝北上的借口。 据当时与朱德和张国焘一起去嘎曲川的老红军罗通回忆,当时的暴雨使嘎曲川的水暴涨。 根据之前的报告,队伍很难过河。 这个时候,我和朱德、张国焘一起去前面看,罗通也跟着他们去了河边。 当时朱德当场休息,说明天可以过河。 张国焘拖着长长的尾音语调,证明了天不能过河。 罗通认为,俗话说,被认为容易涨水的山溪水、加曲河是黄河源头的第一条小支流,第一天涨水,可以跨越第二天。 第二天又下雨了,罗通和前卫部队一起趁河水还没涨就过河了,但是总部不能过河,本来还有一天就能过了。 (十七)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张国焘企图扣押蔡树藩所部,与张国焘拒绝北上有直接关系。 张国焘西返回阿坝后,于9月8日向右路军总司令部发出南下的命令,却发现蔡树藩部继续北上。 对此,张国焘非常不安,如果蔡树藩所部能渡过河北之上,张国焘率领的红军主力会被河水所阻吗? 他拒绝北上的借口当然也很明显。 考虑到蔡树藩有自己的警卫,张国焘耍花招,《飞令》经穿梭机北上的蔡树藩部“搬到马尔康待命”,实质上所有回合都南下马尔康。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电令中的“照你说的做就扣留”,就是蔡树藩改变北上路线,带队南下马尔康接近张国焘,用马尔康扣押蔡树藩。 因为张国焘的这封电报已经命令四方军两个连队到达卓克基和马尔康地区,足以应对蔡树藩的警卫部队。 张国焘很清楚,如果阻止蔡树藩所部与中央汇合,右路军一时难以得知真相,张国焘可以维持无法自然北上的借口。 当然,张国焘也估计蔡树藩不服从命令。 这是因为使用了没有自信的假说“如”。 由此可见,蔡树藩接到“不闻不问”的命令继续北上,张国焘也就不能挨鞭子了,光靠“飞令”送来的传令兵就不能“扣留”蔡树藩了。 “飞令”是指当时的红军部队在行进中如果不架设电报和电话,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必须发布飞马传令的方法。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蔡树藩对张国焘无视南下的命令,也就是说“不听”。 并没有因此受骗,多次北上,渡过加曲河,出草坪到达班佑,与中共中央汇合。 蔡树藩所部是张国焘下达南下命令后,左路军队中唯一北上,顺利与中央汇合的队伍。 蔡树藩出席俄界会议,本身就是张国焘所谓河水不能北上的借口的有力暴露,也必须对会议统一思想的认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得知张国焘阻止蔡树藩所部北上的目的,以及马尔康着手蔡树藩的企图后,明确了当时蔡树藩所部的所在地,也明白了张国焘在命令拘留蔡树藩的电报中“所听”的真实含义。 那个原始的电报文件完全正确,没有漏掉“不”字。

“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后页为复制注释部分)

【注释】

(一)《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665页。

(2)《红军长征文献》,第666页。

(3)《红军长征文献》,第669页。

(4)第374页

(5)第241页

(6)第186页

(7)姜宣华:见《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 1921—2001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8)王炎主编《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9)吕黎平:《红军总部的岗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见第142页。

( 10 )傅连暲:《在毛主席的教导下》,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56页。

(十一)《红军长征文献》,第632页。

( 12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上册,第507页。

( 13 )《毛泽东年谱( 1893—1949 )》上册,第508页。

(十四)《红军长征文献》,第650页。

( 15 )《红军长征文献》,第652页。

(十六)《红军长征文献》,第659页。

( 17 )参见来自井冈山下的罗通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96版,第11章《川康边至陕北》。

标题:“长时间被误用的一份张国焘长征闹分裂电报”

地址:http://www.aq2t.com/afhxw/19045.html